「行人地獄」已然成為近期眾人關注的話題,近期一個讓人印象深刻的例子,就發生在台北市延吉街,一台馬6停在標線人行道上,一位路過男子直接爬上引擎蓋、踩過擋風玻璃走到車尾下車,以此表達行路動線被擋的不滿,最後造成雙方互撕互告。(圖為翻攝加工畫面)
一定會有人覺得有必要這麼氣?不過說實話,走在路上真不時會誤以為自己在進行什麼障礙賽,甚至想問天問大地、想好好走路為什麼這麼難?今天我們就來分享幾個會讓人感受到「步步驚心」、越走心越累的常見亂象!(影片取自記者爆料網)
屢見不鮮的臨停車
駕駛難免會認為,臨停一下真的很方便,但說實話,自去(2022)年開始限縮民眾交通檢舉項目,其中包含紅黃線、人行道、騎樓、斑馬線等違停情事,只能靠撥打110、待警方到場後排除。如此確實讓臨停亂象更加猖獗,別說後方車輛可能需要繞道,甚者也影響走在人行道或路邊的行人,較常遇到的大概是裝卸貨、接送上下學車輛,讓「行人障礙賽」又多了幾道關卡。雖然真的臨停能省不少事,記得還是要遵守規定,也多點互相的心,顧感情又顧荷包~
騎樓就是我家
不知道你會不會常有這個疑問:「騎樓到底是你家的還是大家的?」,騎樓除了容易充斥著各種違停,被拿來堆放物品也是屢見不鮮,之前就有民眾拍片嘲諷走個騎樓有多難?住家的盆栽、店家的招牌、違停的車輛等等,一路上各種左閃右躲,不小心還誤以為這人正在「跑酷」。貼心提醒、雖然多數騎樓的所有權為私有,但依據法律規定,騎樓通道的利用行為原則上,不得有礙於通行、違反公共利益,因此若影響到公眾通行,還是可能會受罰!(圖取自基隆市警察局)
人行道還是自行車道?
應該不少人遇過,走在人行道上聽到後面傳來「鈴鈴鈴」的腳踏車鈴聲、提醒你它要經過囉!現在以自行車來代步的人越來越多,單車當然有路權,但也請尊重他人的路權。人行道上到底能不能夠騎腳踏車?根據「道路交通管理處罰條例」第90條之3規定,自行車不得行駛人行道!自行車能行駛的區域有三種:有行人優先標誌的人車共道;以及畫有單車或是菱形標示的自行車專用道;最後就是慢車道(需靠右行駛)。且若是行駛於人車共道路段、未禮讓行人優先通行,是可處新臺幣300至600元罰鍰的。
人行道窄小又崎嶇
台灣的道路設計不良隨處可見,不少小路巷弄,要不人行道窄小的可憐,僅能讓一人通過,要不行人只能走在路邊、和車輛爭道,加上路面大大小小的坑洞、高低差、路樹隆起等道路品質不佳的問題,一個成年人想通過都要很注意,遑論是帶小孩、推嬰兒車的家長,或是拄著拐杖、有乘坐輪椅需求的老年人。(圖取自臺北市政府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
機車亂竄爭道
台灣的機車密度在全球名列前茅,據至2022年8月止的統計,平均每2個台灣人、就擁有一輛機車,數量多的前提下,也衍生出不少亂象。身為一個行人,較常遇到的應該是「爭道」,部分機車騎士,會為了搶快、抄近路、閃紅燈、想停車等理由,直接把車騎上騎樓或人行道,不過這除了增加事故風險,也可能被處新臺幣600元至1800元的罰鍰,加上今年7/1日起上路的交通新制:1年累計12點違規點數即「吊扣」駕照2個月,真的沒必要為了一時貪快、賠了夫人又折兵。(圖取自高雄市政府交通局)
待轉機車占據斑馬線
機車需兩段式左轉是台灣路口常見的規定,但由於通常待轉區就緊鄰著行人穿越線,常見「行人走、對向機車也要走到待轉區」的狀況,難免增添風險,有時還會發生因為要兩段式左轉的機車數量過多,直接占據斑馬線的狀況,和行人產生動線衝突。其實機車兩段式左轉規定之美意是為了避免與內側車道之車輛發生碰撞,不過還是得顧及道路連貫性、路口大小與設計等規劃,不然反倒可能助長亂象孳生。(圖取自新北市政府警察局瑞芳分局)
車輛不禮讓行人
不管是今年6月實施的「車輛未禮讓行人最重可罰到6000元」新制,還是8月的「還路於民大遊行」,都旨在改善行人交通環境、維護其安全,冀望像許多國家一樣、讓停讓行人成為街頭常態,但話說回來,交通不只是車輛的事,除了從駕駛人著手,行人違規、道路規劃、每個人的交通觀念等多方面,都該被重視,多點互相、建立人、車相互尊重的風氣,才能創造和諧的交通環境。(圖取自新北市政府警察局瑞芳分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