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歐、美帶起風潮,吹向全世界的電動滑板車,是相當便利又好入手的個人移動工具,尤其在疫情期間更是蔚為風潮,甚至還開拓出共享商機!然而這一個「通勤新寵」,在台灣法規限制下卻是「英雄無用武之地」,這又是為什麼呢?(原圖取自Superpedestrian官網)
台灣法規怎麼規範電動滑板車?
2022年立法院三讀通過《道路交通管理處條例》修正案,增訂「個人行動器具」的種類,泛指設計承載1人,以電力為主,最大行駛速率25km/h以下之自平衡或立式器具,並將納入「慢車」管理,理應比照其他慢車,享有基本的「路權」。然而目前為止,尚未有縣市敢跨出一步,因此得繼續沿用舊法,也就是說電動滑板車目前僅能在私人封閉場域騎行,若是違法「上路」可是會被開罰新台幣1200~3600元之罰緩。(圖/PhotoAC)
說來諷刺!因為同一時期修法的「微型電動二輪車(電動自行車)」的法案,已經正式納管,並規定2024年11月29日前,完成掛牌、投保強制險即可以上路騎乘,這看在電動滑板車愛好者及業者而言,可說是相當無奈。(圖/交通安全入口網)
電動滑板車特定區域才能使用
就國內現行規範,電動滑板車只要騎上街頭就是觸法,只能在私人場域,例如工廠、科學園區、飯店內使用,除此之外,大學校園也很適合這項代步工具發展,主因是校園面積通常不會太小,尤其是南部、東部等大學更是可以用「幅員遼闊」來形容,不論是課堂間移動、或是到學餐買飯都很方便。(圖/PhotoAC)
國內大學首開先例的是「第一學府」台大,在2019年就曾與新加坡共享電動滑板車廠商Beam合作,只不過當時試辦幾個月,就因為法規、民情等種種因素黯然退場,一直到2021年,共享電動滑板車才再次活絡於各大校園,日前更已經進駐清大、交大、中央、東海、中興等大學,並獲得師生高度評價。(圖/國立清華大學)
而為了預防有人直接騎「上路」,一般共享電動滑板車也會設有防呆機制,一來是將電動滑板車限速在15km/h以下,以保障駕駛與路人的安全,二來是透過GPS設置電子圍籬,只要滑出校園範圍,就會鎖定動力、降速至零。(圖/Omni官網)
共享電動滑板車優勢及商機在哪?
從共享電動滑板車在校園的成功案例,你很難不期待當投入公眾運輸後,能帶來多少商機?就有國內業者覺得「有機會複製Youbike的商業模式」,成為個人通勤運具的新一波主流。他們認為跟目前的微笑單車相比,電動滑板車輕盈好攜帶,車身體積小,暫停時不容易擋道,且車輛回收時也更為方便。(圖/Jowua Taiwan官網)
此外,電動滑板車使用時較不受服裝限制,且代步更加不費力氣,尤其台灣氣候經常高溫難耐,可以省去「汗流浹背」的尷尬;而車頭內建有GPS定位,管理上也更智慧,不只可用於追蹤車輛,還可以遠端進行遙控,像是配合尖峰時段降低車速,或是依城市間的交通量、道路面積來調整車速等,也可透過腳踏板感測器,用斷電的方式防止違規雙載,大幅提升使用上的安全性。(圖/Superpedestrian官網)
不過也有人持反對意見,認為台灣道路環境複雜,尤其市區交通密集、混和車流多、車道空間有限,而電動滑板車與汽、機車速度差異大,危險性高,目前在特定場域開放就是最安全的方式!但是,會發生事故往往「人為因素」占多數,與其擔心事故增加,政府反倒更需培養用路人正確的駕駛觀念,再者就是加強取締或是道路規劃,還給民眾更安全的通行環境!當然我們也不希望倉促上路,而是可以參考其他國家的做法,例如限制使用年齡、規範騎乘道路、需不需要駕照、該不該戴安全帽等配套措施,而非只是一昧禁止的消極作為!(圖/新北市交通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