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C 300座艙隔音優異,怠速測得36.3dB參考過往數據名列前茅,然而隨著車速逐漸提升,來自輪拱的輪胎滾動聲卻跟著越發鮮明,雖然低頻聲響不致於破壞行車質感,在一片寧靜的車室中卻很難讓人不在意。
前座椅具備全電動調整與三組記憶,四向腰靠配合頭枕前後「伸縮」,稍微花點時間就能找到完整承托背部的舒適角度,最讓人驚豔的還是大腿支撐性,椅面長度媲美自家旗艦S-Class,自然下斜的椅面剪裁能舒服托住大腿又不會過度壓迫,舒適性沒話說。
後座同樣也是大腿支撐性讓人驚艷,椅面長度、下斜角度終於像在坐沙發,腰、臀、大腿能確實得到支撐,久坐也不會感到疲累,唯一美中不足便是椅背角度若能更傾斜一點會更好。
C-Class前方視野表現中規中矩,沒有明顯遮蔽之處,後方實測死角僅23.3m,在房車級距中屬於表現較好的數據,再加上全車系將360環景影像列為標配,好掌握也好停車!
C-Class後視鏡造型「小巧玲瓏」,不過內部鏡面設計得宜、外緣也都有廣角鏡面,實測反射角度仍是相當充裕。當然了,盲點偵測在C-Class身上也是全車系標配,多一層安全輔助。
環視C-Class座艙並沒有明顯的視覺死角,A、B、C柱設置角度都在合理範圍,實測發現C柱死角比起同級中型房車略小一些,造就僅23.4%的視覺盲區,表現不錯。
這輛C 300並沒有選配後輪轉向系統(選配價格5.8萬),不過實測約4.6m的迴轉半徑已屬出色,若參考原廠給出的數據,選配後輪轉向後可再減少約20cm的迴轉半徑,靈活程度堪比都會小車。
雖然C 300配置運動化懸吊,但從震動測試可以清楚知道,底盤設定還是趨向舒適,上了賽道,也可以清楚感受到車身側傾稱不上輕微,單論側傾,與運動化之名扯不上關聯,不過懸吊受到壓縮後,倒也沒有出現多餘晃動(當然也可能跟場地小、車速不快有關),激烈操駕下的支撐性、安定感都讓人滿意。
倒是輪胎側向抓地力比預期低了些,前225/40R19、後255/35R19的規格已沒有太多升級空間,倍耐力P Zero跑胎也夠高檔,胎壓也調整至原廠建議值,但就是很容易發出抗議聲,不理會繼續鼓催就是偏移路線,而C 300在極限下,車身動態多偏向轉向不足,RWD後驅特性很少,具備安定好上手的特質,若想體驗一點後驅甩尾特性,你可能會失望。
另外,畢竟不是AMG性能車款,縱使ESP可以關閉,但在極限狀態下,還是會有已放開煞車踏板,但安全為由持續制動的情況,或是出彎抑制動力,必須熟悉電子系統介入的界限,才能創造好的單圈紀錄,最後經過十餘圈的嘗試,在煞車熱衰竭之前跑出44.8秒的優秀紀錄!
C 300搭載全新2.0升四缸渦輪引擎+48V微油電動力,這套代號M254動力單元可視為AMG 53、S 500的M256刪減兩缸而來,舉凡整合在變速箱內的ISG 48V微油電馬達、電子輔助增壓等技術,都直接承襲至四缸動力的C 300身上。引擎本身具備258hp/40.8kgm輸出,外加微油電馬達可額外在起步、巡航時提供20hp輔助,搭配9速手自排變速箱,原廠公布0~100km/h加速可在6秒完成。
將駕駛模式切入Sport+、ESP off進行加速實測,左腳煞車、右腳油門,起跑轉速能夠拉至2200rpm,放開煞車瞬間後輪微微空轉隨即帶動車身向前衝出,動力釋放飽滿且順暢,加速過程可用一氣呵成來形容。反覆測試過程中發現ESP off的情況下換檔接合感相當直接,充分發揮傳輸效率,若是ESP on或ESP Sport模式下變速箱換檔便會較為滑順,這點與過往賓士車款相同。
分析P-Box加速測試結果,最快一筆落在第一趟測試,繳出零百6.07秒相當接近原廠數據的成績,零四加速則為14.23秒、通過速度158km/h,以沒有太多性能色彩的房車來說此等表現確實相當出色。不過後續幾趟0~100km/h成績便穩定落在6.4秒,推測或許跟微油電電池來不及回充,無法提供穩定的電能起步輔助有關,然而對於日常駕駛來說,幾乎不會有如此密集的全油門起步,相信並不會影響駕駛感受。
這輛C 300選配加大打孔前碟盤,前碟盤尺寸從330mm放大至342mm(後碟維持300mm),煞車卡鉗也因應換上活塞、卡鉗本體略大的對四活塞卡鉗,卡鉗表面甚至有著Mercedes-Benz字樣,選配價1.4萬元換來視覺、性能同步升級,相當划算。實測100km/h煞停距離36.38m,且制動過程車身相當穩定,整體表現令人滿意。
測試時車流順暢,在微油電系統的助益下,不只市區等紅燈有90%以上都能進入怠速熄火,且熄火時間可以維持到綠燈起步,條件許可的話,在行駛過程中放開油門引擎也會自動熄火滑行,但以實測結果來看,在市區停停走走頻繁的啟閉引擎,對油耗的幫助並不算明顯,數據中規中矩,沒有特別亮眼。
經過完整實測,C 300的各項數據都有水準以上的表現,慢慢開能享受空間大、隔音佳、底盤吸震好這些「豪華感」,要激烈操駕也能提供又快又安穩的動態回饋,44.8秒的優秀賽道成績就是最好證明,更不用說那些用眼睛就能看到的新潮科技配備,這些收放自如又全面的表現,背後是幾十年來累積的深厚造車工藝,整體確實難以挑剔。唯一可惜的是這次因為原廠試乘車時間喬不攏,無法與頭號對手BMW 3 Series來一場正面對決,未來我們也會持續安排規劃,想必會相當精彩。